秋季昼夜温差加大、冷空气频繁侵袭,人体易受风寒侵袭引发感冒。不少人习惯“凭经验”用药,却不知感冒症状不同,用药方案也有显著差异,盲目用药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引发不适。掌握“先辨症、再用药”的原则,才能高效应对秋季风寒感冒。
第一步
分清“风寒感冒”
避免与其他感冒混淆
秋季高发的风寒感冒,核心症状为怕冷明显、无汗、流清鼻涕、咳白稀痰、舌苔薄白,通常无明显发热或仅低热;而风热感冒常表现为高热、咽喉肿痛、流黄稠涕、咳黄痰,二者用药方向完全不同,若将风热感冒药用于风寒感冒,可能加重症状。
第二步
对症选药
不同症状对应不同药物
展开剩余71%根据风寒感冒的常见症状,需针对性选择药物,避免“一刀切”式用药:
发热、头痛、全身酸痛
可选用含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成分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胶囊,能有效缓解发热和躯体疼痛。需注意,此类药物每日服用不超过4次,避免过量损伤肝肾。
鼻塞、流清涕
优先选择含伪麻黄碱的复方感冒药(如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可收缩鼻腔黏膜、减轻鼻塞,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咳嗽、咳白痰
若咳嗽频繁无痰,可选用右美沙芬(如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若伴有白稀痰,可搭配氨溴索(如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帮助稀释痰液促进排出。
整体调理、缓解症状
可选用风寒感冒颗粒、通宣理肺丸、荆防颗粒等中成药,这类药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的怕冷、流清涕、轻微咳嗽;寒痰可选用小青龙合剂,二陈丸等、燥痰(痰少质粘)可选用养阴清肺丸、蜜炼川贝枇杷膏等,服药期间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第三步
牢记3个“用药禁忌”
避免风险
不盲目叠加用药
多种复方感冒药可能含有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同时服用易导致成分过量,增加肝损伤风险,用药前需仔细核对成分表。
不滥用抗生素
风寒感冒多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对病毒无效,仅在明确合并细菌感染时(如咳黄脓痰、持续高热3天以上),需遵医嘱使用。
特殊人群需谨慎
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人、儿童及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自行用药。
秋季预防风寒感冒
可从下面三点入手
1
注意保暖,根据昼夜温差及时增减衣物,尤其避免夜间受凉;
2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增强机体抵抗力;
3
勤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减少病毒接触机会。
科学用药的核心是“对症”,若感冒症状持续3天无缓解、出现高热(超过38.5℃且难退热)、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供稿: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辑:赵凯
发布于:北京市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