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邱伟
国庆中秋假期,北京文旅市场累计接待游客250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1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4.7%。游客接待量排名前十的景区(地区):天安门地区、王府井、奥林匹克公园、西单、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前门大街、天坛公园、南锣鼓巷、什刹海风景区、颐和园。
双节假期,京城各大商圈人气高涨,王府井大街上游客络绎不绝,百货大楼前热闹非凡。北京日报记者 邓伟摄
全市以“京彩秋韵 双节同庆”为主题,举办4200余场文旅活动,推出各类主题线路近百条。入境游增长显著,赛事游人气火爆,红色游热度攀升,京郊游体验升级,演艺经济势头强劲,长城国潮、运河休闲、中轴探访、户外音乐会等多元主题场景受到广大市民游客喜爱,成为消费新引擎,带动假日旅游口碑与人气双丰收。
双节长假文旅体验全方位升级
双节假期,北京各大文旅场所通过科技赋能与场景重构,让历史场景“活”起来,大幅提升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在昌平居庸关长城举办的2025“居庸山月”中秋晚会,集中展现了无人机灯光秀、激光投影等多种技术手段。丰台区宛平城举办的2025“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通过艺术设计实现古今景致的对话。
门头沟区推出的京西山水嘉年华,打造了北京首个热气球潮玩艺术生活节。嘉年华将热气球元素与京西山水文化融合,游客可乘坐热气球凌空览胜,从空中俯瞰永定河百里山水画廊的壮美景色,从被动的观光者变为主动的探索者。黄花城水长城的“红福同行”国潮戏剧市集,深度融合亲子互动、戏剧表演与即兴体验。其中,互动剧场“即兴盲盒秀”以观众抽取的元素为起点进行创作,游客不仅能贡献创意,更能登台共同演出。
精品演出带动票房成倍增长
长假期间,全市举办营业性演出2497场,观众约67万人次,精品剧目叫好又叫座,实现票房收入约2.18亿元,同比增长约118%。张艺兴“大航海5·美猴王闹天宫”演唱会、2025说唱巅峰对决·MDSK音乐节、2025北京大运河音乐节等5台8场大型演出活动火热开唱、成绩亮眼,观众近25万人次,票房约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315%、488%。
第九届中国戏曲文化周创新开启“戏中戏”展演竞演交融场景,开展近400场演出及系列配套活动,吸引观众超10万人次。“大戏看北京”2025展演季上演话剧《雷雨》、京剧《锁麟囊》、昆剧《牡丹亭》、舞剧《卡门》等经典作品。《永乐未央》《哈姆雷特》《“谜”人的三星堆》等多部首演大戏轮番登台。“国家大剧院国庆音乐会”、话剧《直播开国大典》、“花好月圆—中外名曲大型中秋交响音乐会”等节庆主题演出云集舞台。
户外音乐会遍地开花,“音乐+”氛围浓厚,北投购物公园繁星演出季、首钢园音乐会、奥北星河森林音乐会等精彩纷呈,打造全民共享的城市舞台。交响乐、戏曲艺术跨界破圈,走进商圈、园区与观众近距离互动。北方昆曲剧院在银泰百货举办昆曲快闪活动。北京交响乐团主办的第二届台湖古典音乐节以室内、户外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近50场精彩活动。
打破边界催生消费新场景
文旅体验升级还体现在产业边界的打破和业态的深度融合上,文商旅体全面融合催生了许多消费新场景。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10条“跟着赛事游北京”线路,在首钢园、运河西岸等多个商圈、园区举办赛事主题活动,带动“赛事游”热潮。“北京礼物”联动中网赛事,总销售额超1000万元。WTT中国大满贯2025赛事显著带动了“票根经济”,票根权益范围覆盖京津冀地区800余家商户,赛事期间石景山区文商旅体消费总额近3.2亿元。
长假期间,全市积极增加优质过硬的品牌活动供给,入境游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共接待入境游客11.9万人次,同比增长48%,实现入境游客花费12.3亿元,同比增长54.1%。全市离境退税商店销售额超2200万元,同比增长超一倍,“中国游”带动“中国购”效应凸显。
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