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特别强调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形态问题,更是其内涵与动力的核心所在。
区域发展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如今更需要一种统筹思维。都市圈规划的核心在于处理好“3+1”组变量:自然地理是不变量,人文地理是慢变量,经济地理是快变量,而交通则是那个强有力的支撑变量。自然界的变化以千年计,人文底蕴的积淀以百年计,产业格局和经济活动可能几年内就焕然一新,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甚至更快。
因此,规划工作就是在尊重自然本底和人文脉络的基础上,以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为前提,重点对产业、交通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规划、营造。
2025年7月28日,新建沪宁合高铁安徽段跨沪陕高速公路特大桥完成合龙。据悉,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北沿江城市与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快速直达的快捷通道。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 摄
三链融合,重塑产业新格局
产业组织的逻辑在当下显得尤为关键。利用覆盖千万家企业、亿级人群的动态数据库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这三链在空间上呈现出清晰且有趣的集聚规律。
产业链的集群半径大多集中在30到50公里。无论是在长三角还是珠三角,金融、汽车、科技服务等代表性行业都呈现出这一特征。例如,华为在深圳周边30公里范围内布局研发总部,50公里范围内布局转化与生产,形成了一个高效的ICT产业集群。
供应链则展现出“近域协作”强化的趋势。数据显示,长三角的供应链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珠三角则在40公里左右。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越是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光伏、无人机等,其供应链就越短、越本地化,超过65%的供应商分布在20到60公里范围内。这背后是企业对供应链自主可控的迫切需求。
创新链的范围则更为聚焦,半径大约只有5公里。上海的漕河泾、张江,深圳的南山,每平方公里聚集着上百家甚至近300家创新企业。我们去阿里巴巴调研,他们坦言,开发团队若分散超过5公里,协作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创新需要面对面的碰撞,它高度依赖于混合多样的街区、包容共享的生活方式和灵活的就业环境。
多点枢纽,打通同城“最后一公里”
都市圈不仅是经济的聚合体,更是千千万万人真实生活的地方。因此,交通连接的逻辑必须超越传统的工程思维。在都市圈,人们的出行目的非常多元。以上海大都市圈为例,每日456万人次的城际出行中,商务出行占比约28%,通勤为14%,探亲与休闲也占了相当大比重。对日常通勤者来说,45分钟大概是忍受极限,超过就属“痛苦通勤”。而都市圈涉及跨城出行,1小时可能更现实,对应半径60—80公里。
这意味着,未来的交通体系不能只追求轨道上的时效性,比如城际铁路是否半小时可达,而必须关注节点间的时效性,即“点到点”全过程的体验。一次跨城出行,包含了从家到枢纽、候车、乘坐城际铁路、从目的地枢纽到公司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堵点。因此,我们要构建“多中心、多枢纽”的体系,推动“四网融合”,让轨道交通站点深入城市的功能中心,实现“到站即目的地”。
这样,都市圈就不再是一个单一核心向外辐射的“太阳系”,而是一幅由多个功能板块拼接而成的拼图,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中心和枢纽,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025年9月24日,中铁十一局新建沪宁合高铁沪宁段通泰扬特大桥箱梁架设现场。新建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八纵八横”中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北沿江城市与南京都市圈、上海都市圈快速直达的快捷通道。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以人为本,营造有温度的理想城
比交通连接更深层次的转变,是发展逻辑从“产城人”到“人城产”的演进。“安居带动乐业”,人才流向哪里,技术和资本就会追随而至。人才,成了最宝贵的资产。
《全国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数研究》发现,青年选择一个城市,核心看三个维度:宜居、宜业、好玩。宜居,关乎住房可负担性、通勤时间和生活便利度;宜业,指向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浓厚的创业氛围;好玩,这个以往在规划中容易被忽视的软性指标,如今变得至关重要。它代表了新锐的消费场景、丰富的文化娱乐、活跃的社交氛围。青年们愿意为一杯有独特空间体验的咖啡买单,也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买单。
这种需求的变化,要求规划必须从空间生产转向空间营造。我们要在枢纽地区、科创园区、历史街区等重点区域精心营造能够激发情感共鸣的特色场景。同时,都市圈的公共服务也不能停留在数量均等化的层面,更要追求质量共享化和选择自由权。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我们看到医疗、教育、文旅、政务等63项公共服务正在实现共建共享,让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由选择在哪个城市享受何种服务,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城化生活。
同时,都市圈还应让公共服务“流动”起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5年来推出了63项公共服务共享项目,教育、医疗、养老、交通等都在跨界互通。未来,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学校、医院、工作地,而不再受行政边界的限制。这种自由选择,才是都市圈真正的温度。
都市圈的同城化,绝非简单的空间拼接或交通联网,而是功能、产业、交通与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融合。从上海大都市圈的区域协同,到长三角示范区的“四新”战略定位、“五共”探索,再到虹桥枢纽、东方枢纽等关键节点的站城融合实践,都在反复印证一个核心方法:在区域、片区、节点等不同空间尺度上,都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的一体规划。
都市圈发展的底层逻辑,在于尊重自然与人文的“不变”,积极响应产业与交通的“变”,并最终回归到“人”的本真需求与自由选择。只有把握住这条主线,我们才能共同建设出中央所期望的,那个更具竞争力、更可持续、更加融合的现代化都市圈。
(本文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在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