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让不少观众感到错愕和担忧:央视知名主播李梓萌的形象被不法商家利用AI技术“移花接木”,用于推销一款所谓的“神奇”鱼油。视频中,“她”以我们熟悉的权威口吻,声称该产品能解决头晕头痛、手脚发麻等问题。若不是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不知有多少人会因为对这张脸的信任而毫不犹豫地下单。这并非孤例。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伪造一个高度逼真的音视频内容,门槛正变得越来越低。过去,我们常说“有图有真相”,后来变成了“有视频有真相”。然而在今天,AI技术正在无情地瓦解这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当任何人的面孔和声音都可以被低成本地复制和滥用,并用于他处时,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便开始变得危机四伏。
这种信任危机不仅仅是针对名人,它同样潜伏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一段家人或朋友求助的视频,你是否还能冷静地判断其真伪?李梓萌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它击穿了一种普遍的社会信任。
央视主播,在公众认知里是权威、可信的象征。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种长期建立起来的公信力,为其假冒伪劣产品进行信用背书。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赤裸侵犯,也是对媒体公信力和社会诚信体系的严重透支。它让我们意识到,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驾驭技术的人,却需要有道德的准绳和法律的约束。面对这样的技术乱象,除了呼吁加强监管和立法,我们作为个体,是否就只能被动应对?显然不是。时代的洪流无法逆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主动迎上去,学会与AI这个强大的工具共处,甚至驾驭它。理解AI的工作原理,了解它的能力边界和潜在风险,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一项不可或缺的素养。
展开剩余34%只有当我们自己具备了辨识和运用AI的基本能力,才能在这场“猫鼠游戏”中,从潜在的受害者,转变为具备防御能力的清醒者。这正是倡导系统性学习AI办公应用知识的意义所在。它不仅仅是学习如何使用AI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更是一场深刻的认知升级。通过系统性的学习,例如参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核发的《AI办公应用能力评价证书》相关课程,你能够从根本上理解AI大模型是如何工作的,它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它的产出物有哪些特征。
这种专业知识,能让你在面对一则可疑的AI带货视频时,不再仅仅依赖于“感觉”,而是能从技术细节上产生合理的怀疑,比如口型与声音的细微不同,语言逻辑的混乱,或是背景信息的不合理。
掌握专业的AI办公技能,意味着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技术的“用户”,而是一个能够主动审视、批判性使用技术的“参与者”。这不仅是职场竞争力的核心体现,更是我们在数字迷雾中穿行时,保护自己、明辨是非的必备铠甲。当整个社会都在为AI的滥用而忧虑时,一批先行掌握其核心应用规范与技能的人,已经为自己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发布于:北京市旗开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